马来闭壳龟

Cuora amboinensis   Daudin
   

  281  浏览



形态描述

鉴别特征 背甲隆起,壳高约等于壳长的二分之一。
背甲有明显的脊棱,后缘圆,无凹缺。头背棕橄榄色至暗棕色;头侧黑色,有三条鲜明的黄色纵纹。腹部黄色,每枚盾片的后外缘均有一暗棕色圆形斑。
形态描述 依据来自广东的2号雌性标本描述:头中等,吻突出于上颚。吻长约与眶径相等,上颚略钩曲,头背皮肤均光滑无鳞。
背甲长196—205毫米,宽141—146毫米,壳高90一94毫米,壳长约为壳高的2倍,背甲前后缘圆,无凹缺。脊棱明显,无侧棱,颈盾中等,第一椎盾前后缘大体相当;第二椎盾长大于宽;第三椎盾长与宽略相等;第四椎盾后缘约为前缘长的二分之一;第五椎盾前缘约为后缘长的二分之一。
腹甲长176.5—186.5毫米,宽98.5毫米,略短于背甲。前、后缘圆。各盾缝以腹盾缝最长,肱盾缝和股盾缝最短,各盾缝长的顺序为腹盾缝>肛盾缝>胸盾缝>喉盾缝>股盾缝≥肱盾缝。腋盾和胯盾小或几乎无。甲桥不明显。背、腹甲以韧带相连,腹甲有“铰链”,即在胸盾与腹盾及相应的舌板与下板间均以韧带相连,腹甲可以完全关闭背甲。
指、趾间全蹼。尾中等长。
头背棕橄榄色,头侧黑色,从吻端沿头背侧缘及眶上缘有一条黄色宽纵纹向后延伸至颈部,此外,从吻端经眶向后及口角后亦各有一条黄纵纹,后者达鼓膜,鼓膜黄色。
体背为均一的棕黑色。
腹部黄色。腹部各盾片外侧缘的后缘均有一明显的暗棕色圆形斑,缘盾腹面的后缘亦有暗棕色斑。
四肢棕橄榄色至黑色,前肢前缘有扩大的鳞片。
据Ernst(1989)记,该种幼体背甲低平,具三棱,后缘略呈锯齿状。腹部各盾缝长的顺序为腹盾缝><肛盾缝>胸盾缝>喉盾缝>股盾缝>肱盾缝。雄性腹甲微凹,尾较粗、较长。

生物学

生活习性 据Ernst(1989)记载,该龟栖息在平原地区的沼泽、湿地、池塘、河流中的水荡以及水稻田等水流缓慢、底质松软的水域。虽属于高度水生的动物,但也常发现在离水域较远的陆地。Taylor(1920)报道,幼体完全水生。
该龟性温顺,胆小。每年四至六月底繁殖。通常每次产卵2枚,每年可产3—4次,卵白色,长椭圆形,壳易碎。卵径为40一46毫米×46—48毫米。
刚孵化的幼体具三条脊棱,背甲长30—34毫米(Smith,1931)。

生境信息

生活习性 据Ernst(1989)记载,该龟栖息在平原地区的沼泽、湿地、池塘、河流中的水荡以及水稻田等水流缓慢、底质松软的水域。虽属于高度水生的动物,但也常发现在离水域较远的陆地。Taylor(1920)报道,幼体完全水生。

繁殖特征

该龟性温顺,胆小。每年四至六月底繁殖。通常每次产卵2枚,每年可产3—4次,卵白色,长椭圆形,壳易碎。

国外分布

印度东部,向东至孟加拉,缅甸,泰国,越南,向南直至马来半岛,印度尼西亚各岛屿,再向北至加里曼丹及菲律宾。

分类讨论

附记 Pope(1935)在((The Reptiles of China》一书中,曾提及二例来自中国,保存于巴黎博物馆的马来闭壳龟标本,但产地不明。岑建强,汤俊(1992)报道从广州清平市场购得4只马来闭壳龟,据售龟人说,是从广东从化、韶关捉来的。根据此说,及见卖龟者并非龟贩子,且手中分别只提着2只龟在出售,分析应为当地种,因而证实了马来闭壳龟在我国的存在。另据广西博物馆周石宝先生提供,该馆一工作人员回广西一小地方探亲,曾带回一个吃剩的马来闭壳龟的龟壳。此事发生在边境贸易开放以前,且当地农村较贫困不可能花钱去买龟吃,只可能是在当地捕获。此外,周先生本人去十万大山出差,在乡村池塘边见有人在售马来闭壳龟,分析也不可能从城市倒流至边远的农村出售。根据以上佐证,闭壳龟属这一在东南亚分布最广的龟种,在我国广西、广东出现应是自然的,因此本志予以记述。